MacBook Pro 2024 真实体验

前言

距离 1 月 27 日从 Apple 长沙提货这台 2024 款 MacBook Pro M4Pro 24G / 1T 14 英寸电脑已经有两三周了。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超高强度体验性使用,基本上使用场景涉及到了 80% 的 MacOS 功能,所以今天正好写一篇使用两周的大致体验。

使用强度真的很高
使用强度真的很高

首先,作为使用 Windows 系统长达 10 年、从 Windows 7 一直用到 Windows 11 的微软深度用户,在选择 Mac 一开始确实对系统适应、软件兼容等方面有着很深的担忧。但奈何的确是迫切地需要一台具有极强便携性和较优性能的笔记本来辅助工作(先前使用的是联想轻薄本 ThinkBook 16+ 搭配 RTX 4070Ti Super 台式电脑使用,在宿舍游戏和开发工作方面问题不大,但一旦离开台式电脑就一点用没有了),最后还是选择了入手 MacBook 系列笔记本。

(其实一开始是想买 MacBook Air M3 16+512 的,然后一路加配置加到了 M4 Pro 24+1T,配置焦虑的毛病一辈子改不了了)

现在深度体验了两周下来,得到的结论是:真香。除了部分不及预期,其他的功能基本都可以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甚至是爱不释手。

续航

续航方面,在我中重度的软件开发工作强度下(同时开启 QQ,微信,Safari 浏览器,JetBrains Rider,Unity Editor,亮度最高),续航的的确确是不及预期(MacBook Pro 最高 24 小时的续航除了只看网页真的很难达到吧)。

在离电情况下,哪怕是使用 Mac 自带的 Pages 写文稿也会出现耗电速度过快的问题,想要实现离电进行一天的开发工作还是相当困难。但在高强度开发情况下,一天两充是完全足够的。在亮度减半(完全足够日常使用)、不使用自带音响,且主要浏览网页的情况下,也的确可以实现一天一充甚至三天两充。

便携性

便携性是完全让我爱不释手的一个点。在使用 14 寸 MacBook 之前,我对笔记本的硬性要求是 16 寸屏幕,但使用两周后反而觉得原本 16 寸的 屏幕有点太大且笨重了(苹果用户特有的自适应 perhaps)。14 寸不需要携带鼠标和充电器的便携可以让我拎起电脑就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全性能工作或休闲和听音乐(除了不能玩游戏)。

虽然在参数方面,MacBook Pro 并没有实现像 MacBook Air 那样的真正的轻薄(但 Air 系列的接口是真的太少了),厚度、体积和质量其实和同为轻薄本的联想 ThinkBook 差别不算太大,但 14 寸和 16 寸的区别注定了 MacBook 的便携性要远好于先前使用的轻薄本,更不用说没有了硕大的电源适配器和放哪儿都怕挤坏了的鼠标,便携体验极佳。

我使用的 14 寸 MacBook 的确是实现了完全脱离鼠标、在任何地方(哪怕是站在院子里)都可以开盖即用的便携度,触控板的方便程度也是足够代替鼠标的(对我而言),甚至尝试过用触控板玩了半个小时 Minecraft。

性能

因为原本拥有一台性能相当不错的台式电脑,所以在大部分使用场景下对 M4 Pro 芯片的性能感知并不明显,给我的感觉只是“能在不插电的情况下做到和台式机差不多的性能水平,完全可以应付日常编程甚至 3D 建模(当然不能玩游戏)”。

但有两个方面的性能的的确确是让我相当惊喜:屏幕和自带扬声器。14 寸使用的 120Hz XDR 屏幕虽然分辨率不高(默认情况低于 1080p),但肉眼很难察觉到存在任何颗粒感,同时有着及其优秀的色彩素质(第一次发现是在其他显示器上看 Mac 的屏幕截图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与此同时,MacBook Pro 的 24 GB 统一内存在本地部署 AI 大模型上具有巨大的优势:可以毫无压力地本地部署与微调 Deepseek-R1:14b 模型,在不使用 SWAP 内存交换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部署 32b 模型,这是 4070TiS 完全做不到的。甚至可以在不插电的情况下进行 32b 模型的部署、加载和 5000+ tokens 长文推理。

如果使用 Apple Silicon 专门优化过的 MLX 系列模型,甚至可以在启动 14b 本地推理的同时运行 JetBrains IDE 进行日常工作。

未触发 SWAP 情况下,可以在开启 JetBrains Rider,微信,QQ 的同时使用 24k 上下文 14b 模型进行推理
未触发 SWAP 情况下,可以在开启 JetBrains Rider,微信,QQ 的同时使用 24k 上下文 14b 模型进行推理

MacOS 系统

作为 Windows 系统的重度使用者,刚接触 MacOS 系统时可以说是完全不适应其操作习惯,甚至觉得 Mac 上的操作是相当反直觉的。但经历了两三天的使用后就可以基本习惯(大部分操作逻辑依然互通,只是将 Windows 键替换为 Command 键)。

同时,MacOS 在专门的使用上的优化以及和其他果子设备的联动可以让我在不同设备之间非常顺畅地切换工作。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台更大尺寸的“手机”。非常巧妙地同时保留了手机系统对大部分内容的操作简易、无需深入修改的特性和桌面系统的开放性。你既可以选择省事的一键运行、配置,也可以通过系统自带的终端(这个确实是个好东西)像我一样折腾一个下午配置环境和深度自定义配置文件。

By the way, 这确实是我用过的第一个自带和手机上一模一样相册功能的桌面系统。。。

游戏

虽然 M4 Pro 芯片实实在在地优化了图形性能、升级了光追单元,并且有着相当数量的图形核心和相当能打的单核性能。但毕竟几十 W 和几百 W 的功耗差距的确摆在这里,并且受限于 MacOS 的平台兼容性,大部分游戏要么就是完全不兼容 MacOS,要么就是只能通过 Rosetta 转译运行,性能和图形效果都大打折扣。所以如果不是有某些游戏的执念,还是不要考虑玩游戏了吧。

(当然如果实在想玩,Steam 上还是有 50% 左右的游戏支持在 Mac 平台上游玩,但大多中小型游戏没有针对 Mac 的特殊分辨率专门优化,容易出现奇奇怪怪的 bug,比如僵尸毁灭工程)

作为游戏玩家,我愿意购买 Mac 的前提是已经有一台 Windows 台式电脑了,如果这会是你的第一台电脑,那就需要仔细考虑游戏方面的需求了。